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,人民群众对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。当前,各级政府正积极推进中小学改造提升工程,着力补齐民生短板。面对不断增加的中小学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任务,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,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,对保障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
实施的必要性
规范项目管理,强化风险防控。内部审计通过对建设工程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查和评估,有效发挥监督制约作用,从而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、法纪意识和风险意识,及时防范潜在的廉政风险和经济损失,确保工程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。
优化资金配置,提升使用效益。在中小学建设过程中,通过风险预警、动态评估和及时报告等监督措施,能够有效识别和纠正欺诈、违规以及低效等危害学校利益的行为,有助于防范和化解经济损失,切实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。
拓展监督领域,完善治理体系。中小学内部审计能够有效拓展投资审计的广度和深度。通过常态化的内部监督,有助于促进项目建设单位规范管理、防范工程风险。
存在的问题
制度体系建设滞后。当前中小学工程建设内部审计制度存在明显短板:制度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,审计方案制定、实施和报告出具等环节随意性较大,监督范围未能实现全过程覆盖。同时,内部审计机构自身也缺乏有效的规范性制度约束,致使工作效率难以提升。
机构设置不尽合理。调研发现,目前多数中小学的内部审计工作由财务管理人员或会计人员兼任,这种“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”的做法,不仅模糊了审计监督职能界限,还导致审计人员直接参与工程决策管理。既影响了审计结论的客观性和独立性,也增加了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风险,削弱了内部审计的监督效能。
人员素质亟待提升。工程项目投资审计不仅要求具备审计、财务等基础知识,还需掌握工程建设、造价管理、政策法规等专业知识。然而,现实中多数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对工程领域知识了解有限,难以深入把握项目资金运作和工程管理中的关键问题。
审计覆盖范围有限。目前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重财务轻业务的倾向,对工程质量、进度管理、合同履行等实质性内容关注不足,难以全面反映项目实际情况。同时,审计方式相对传统,未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工具,导致审计效率和准确性未达预期,审查范围也较为有限。
对策建议
健全制度体系,强化规范管理。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学校应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,结合单位实际,建立健全工程审计规章制度。重点明确审计工作流程、岗位职责和权限划分,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实施方案,为规范有序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。
优化机构设置,提升运行效能。针对内部审计人员在数量、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制约,教育主管部门可建立垂直管理运行机制。通过统筹协调各校建设项目、整合优化审计资源、统一组织内部审计工作等措施,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。
加强队伍建设,提高专业水平。根据地方实际情况,多渠道强化内审队伍建设。一方面,为审计人员提供培训和实践机会,通过参与政府投资审计项目开展“以干代训”。另一方面,积极引进工程审计专业人才,优化人员结构。同时,注重加强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,确保内部审计工作廉洁高效开展。
创新审计方式,扩大监督范围。积极拓展审计领域,将工程质量、建设进度、合同管理、安全生产等关键环节纳入审计范畴,实现全过程、全方位监督。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手段,提高审计效率和精准度,切实发挥内部审计在项目建设中的监督保障作用。
(本文刊发于中国审计报2024年10月第3697期)